鑒於上一篇語意不明怪腔怪調的「史密斯先生之反恐戰場」,似乎會讓看文的人產生很大的迷惑與誤解,加上有人可能連二輪都不願意進戲院去看「反恐戰場」這部片,所以這篇「反恐戰場有感」決定回復原本的敘述方式,是對「反恐戰場」這部片的感想,也等於是作為「史密斯先生之反恐戰場」這篇文章的彌補。我記得多年前,911事件過沒多久,我同朋友到戲院看了一部槍戰長度比重跟「史密斯先生」不惶多讓的電影,只不過片長是「史密斯先生」的兩倍;我記得那部電影的演員喬許哈奈特是這麼宣傳的-「在這種時候,我們不需要拍很誇張的愛國片…」;不知道看到這裡,有沒有人猜出我在講「黑鷹計劃」這部片。
當時電影演到美國大兵用奪刀術殺掉坦克車上的叛軍,試圖逃出升天的橋段,竟然有入戲的台灣觀眾當場忘情地拍手叫好-我永遠也忘不了戲院內這樣激情驚悚的一幕,那時還是高中生的我深刻地感受到什麼叫傳播媒體(電影)的威力;美國大兵的命才是命,別國士兵是電玩「三國無雙」裡永遠打不完,只會唉唉倒地一碰就酥的雜魚?這樣不叫「誇張的愛國片」,那什麼才叫誇張?
許多打著探討反恐、美伊、石油、戰爭議題的美國電影,不管影片的意涵是站在老美看回教徒的觀點,還是老美站在回教徒的觀點看老美,都會讓我偏激的想著,老美拍了一堆關於反恐議題的電影,削翻全世界觀眾的電影票錢說看哪我們美國人有反省發動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但實際上美國依然是個很喜歡派兵到別人國家胡鬧的惡霸國家。
「反恐戰場」本來很有可能變成如「黑鷹計劃」般觀點膚淺,或如「慕尼黑」般論調囉唆毫無新意的「假反省」美國片,但「反恐戰場」老實的結局讓我笑了,也使我覺得這部片有值得拿出來說一下的理由。
簡述一下「反恐戰場」的劇情-沙烏地阿拉伯發生恐怖攻擊,由於有駐於沙地的FBI探員也因此喪生,使得在美國本部的FBI群情激憤,有四人小組不顧美國當局的決定,私自前往沙國,協助沙國警方調查,以揪出策劃爆炸案的首腦(也是沙國人)。
有人讚這部片沒有大美國主義,我不太以為然,我認為即使它的結局很老實的招了-「老美和恐怖份子其實想的一樣,什麼石油議題、協助辦案、宗教文化差異、政治協商、理性對談機制,基本上我們只想用武力把一群我們不喜歡的人消滅殆盡。」,但仍不能解釋老美為什麼一來就輕鬆破案(把沙國警方當豬頭就對了?),或者為什麼老美總是那麼威,可以在地勢不利人數稀少的情況下,把擁有手榴彈和火箭炮的對手打得落花流水。
這樣想想,其實這個看似坦白的結局有點賴皮,就有點像饒舌歌手先數落自己一番再盡情的幹譙別人一樣;但它的賴皮使我可以不那麼正經去看「反恐戰場」依然是一部老美拍的「偽反省」片。
但反恐不反恐,其實並不是我看完「反恐戰場」最有感觸的地方,反恐議題是老美自己捅出來的簍子;我想到的其實是理性溝通(對話)的本身,我曾在「筆仗」這篇文章提過跟人打筆戰這件事,那真的是一篇非常誇張的筆戰文,從對一篇文章的批鬥牽扯到考試制度教改,再扯到本省外省藍綠問題;雖然我在筆戰的過程中都保持著胡鬧的心態,但還是不免懷疑,也許我們理性非理性廢話說了這麼多,各行各業的人用各式各樣的論點切入,到最後我們可能只是在尋找立場論調相近的人,以壓倒另一群論調不同的人,這樣我們就得勝了;面對這種二元對立爭論不休的情況,可以得勝的終極利器就是武力(老美應該最瞭了),有武力,你就能強暴別人,就能夠幹了別人還要逼人家喊很爽。
所以不論是用在本省與外省的對立,商業與藝術的對立,形式與內容的對立,針對溝通對話這檔事,其實我一直都悲觀的認為沒有屁用,看似氣氛融洽,理性對話的背後,潛藏著隨時翻桌,拿槍互幹的暴力。
而我之所以寫了「史密斯先生之反恐戰場」這樣的怪文-也許觀眾買票進戲院也不是要跟你們這群搞電影當影評的大師們做溝通交流的,他們根本不在乎什麼狗屎議題,他們不希望看到如探索頻道週五午夜十二點播的刑案故事那樣製作精良的偽記錄片,他們只要看到有蒙面的特勤小組拿著紅外線MP5,擲煙霧彈破門攻堅的場面,應該就會覺得電影票錢沒有白花了-這點,「史密斯先生」精明的製作群想到了,可是想出「溝通無用論」這麼符合我脾胃的「反恐戰場」製作群卻不小心忘記了-因為「反恐戰場」的槍戰鏡頭,在它的預告片裡都播完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i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