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ET5eaXriPZGLmo9FxKE3-800x1142.jpg

想了想,還是決定在開頭聲明,這篇其實不是電影心得,而是我個人政治傾向的抒發,所以不喜歡我政治屁話或看到「中國」兩個字就血壓上升的人士可以退散了。

此片上映之初原不在我的看片名單之內,過了一週,戲院仍然沒上映甚麼可看的片子,所以還是決定約了我女友當日下午去看;出門見她前終究忍不住打開了新聞台,瞄了一眼2020總統大選的開票,剛開票不久韓國瑜在各個選區皆落後,雖然失望(失望的是民進黨即將再度執政),卻不算太意外(因為國民黨是廢物),真正讓我驚嚇的是幾個小時之後再轉開電視,發現民進黨拿了817萬票,讓我這個三十好幾(理應不算老)的人也不禁喟然嘆道:「時代變了!」
遙想起十幾年前當完兵後,我無業的那段日子,曾一度如憤青般在一個名為「天空,約定的城邦」的無名小站部落格底下與其忠心護主的粉絲們戰文;當時這位部落格格主也算是所謂的「網紅」,只不過當時的「網紅」還得筆耕,現在得靠口條了。這個部落格原先是以調侃爛電影出名的,但版主後來可能寫膩了,開始把口水噴向新聞,比方說罵罵泛藍文人的文章和嘲笑不幸被詐騙集團耍弄的笨蛋-其實我除了對這位版主評論拿新聞裡的民眾來嘲笑的行為有點反感外,對他文章本身的觀點雖不認同,但沒有意見;我戰文的對象通常都是選擇心口不一的人或者是仗著風向霸凌別人的人,也就是我通常會選比較弱勢方來挑戰強勢方的論點(突然想起朝雲評論蘇東坡的那句「滿肚子的不合時宜」);至於心口不一的部分,我自認為自己對各項論調的接受度是很寬的,只要你說的話是真心認為的東西,即使我不認同,我也不會想要去說服你什麼;但如果你帳面的話是A心底真正想達成的目的卻是B,我會非常的不爽。舉例來說,如果我有朋友立場偏綠,然後他告訴我這樣做那樣做是為了臺灣好,我會聽他的想法並分享我認為的看法,只是對彼此為何會這樣想作一番瞭解,一點衝突也沒有;但是一個綠色的政客告訴我同樣一句話,我肯定會直接吐口水在地上;但是到頭來,誰是真心誰不是,只能各憑感覺,這就是為何嘴砲永遠不會有定論,因為你拿不出實證證明他這樣講不是因為他想那樣做。
當時那位版主還多次發文為自己的政治立場辯護,覺得自己被網友歸為泛綠很委曲,我覺得有點好笑,這種事本來就不是自己說的算;就像我也自認信奉沒有主義,但一定有人會把我的言論歸為泛藍,我倒覺得無所謂。
個人不喜歡民進黨有幾個原因,最大的主因當然還是國家認同;十多年前,扁政府時代的末期,單就國家認同而言,那時網路上的風向大底還是中華民國派居多,還記得當時曾看過一個留言大抵是希望等到那些堅持臺獨的老番顛死光了,臺灣就能和諧了;但在泛藍萬萬沒想到的是,老臺獨還沒掛光,歷經教改的天然獨卻已興起,年輕人依舊發著同樣的感嘆,只不過他們口中的老年人,換成了日益消亡的中華民國派。
最近在網路新聞底下看到為了國家認同戰得一片腥風血雨的眾多留言之中有個 溫和的聲音問道:「各位不管是支持中華民國或臺灣的朋友,其實只是個名字而已,為什麼要這樣爭吵而不能團結呢?」我看到這則留言時頓感荒謬地笑了出來,如果早個十幾年,這段話搞不會從我自己的口中說出來,而且真心希望如此,但時移事往,同樣的話如果再從我口中說來就顯得太天真或者虛偽了。成人的世界嘴上說的理由往往是他心裡想達成其他目的藉口,就如臺獨的重點從來就不是獨立,而是正名;而正名其實也不是真的單純改名字那麼簡單,牽動到的是政權及其背後代表的史觀,意味著誰有資格把史觀化為史實、詮釋誰是正義的一方;團結固然好,問題是團結在誰之下?如今獨派掌權而論述龜縮下產生的中華民國臺灣的模糊仗─究竟是中華民國抑或臺灣?
我個人是中華民國派,在臺灣現行的氛圍下很不討喜,很容易被歸為統派,但我認為統比獨的方向正確,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中華民國是現行法律現實,獨派卻反過來操作,對外爭取的名號總是臺灣而非正式的國名,而國內媒體也總是不放過任何機會刻意淡化中華民國這一詞,先出口再轉內銷;的確,一旦國際承認臺灣是個國家,中華民國派當然沒有理由繼續死抱著一個被中共打壓而出不去的名號,但這樣等於是藉由境外勢力來封中華民國派的口,而不是在國內自己先取得共識,是本末倒置的作法,是程序的不正義。
二、統具有相容性,獨則是排他。對內來講中華民國含臺澎金馬,但臺獨否定了中華民國,對死硬派的獨派而言,要他們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簡直是要了他們的命;我的想法是既然現行國號是中華民國,簡稱中國,我當然就是中國人,臺灣是我的出生地,所以我同時也是臺灣人,根本沒衝突,這也不影響到我理解到中共是我國敵對政權的認知。至於跟對岸的恩怨,統只是留下一個對未來的曖昧性,中共有可能永遠不垮臺直到世界末日嗎?倘若有一天對岸民主自由開放,政權之間已無對抗性,人民之間難道不能合嗎?又,若不幸中共不垮台,或即使成了自由民主的國家,兩岸間仍無合的共識,那就繼續一邊一國維持現狀-簡單來講,統或獨的方針跟國家主權的獨立與否根本就是兩碼子的事,誰說統派就一定是要賣國,獨派就一定護得了國?
當然,以現行政治氛圍來說,統派是極大的政治不正確,整體是朝著獨派希望的方向而去,而我認為那是不好的方向。統派看的是彼此間的共同點,獨則強調差異性;統保有合則統不合則獨的曖昧空間,獨就只剩一條勢必衝撞的單行道,即使未來對岸不再是共產極權的國家,「和」的那個契機也不可能出現。
再來是現實問題,除非中共不小心把自己炸沉了,國際上就是有中共的角色,除了要求國際聲援-是的,我們也聲援香港,不過迄今還是讓他們自己淪亡的那種聲援-獨派沒有其他方式可以繞過中共橫擋在那裡的「一中政策」。
至於民間交流的部分,獨派內心不爽,但又無法真的阻斷,嘴上「不反對交流」,卻總是在媒體風向及各項政策上有意無意流露出相反的訊號。
三、個人雖不支持獨的路線,但是上面兩點我是可以妥協的;例如國號問題,如果經過民主程序(修憲、公投)決定,其實爭議就結束了,臺灣脫離一中框架獨立建國,中華民國派就得面臨抉擇:從善如流接受成為臺灣國國民,或扮演前朝餘孽持續與獨派唱反調。
惟獨派為了達成獨的路線,勢必要推動去中化,鼓動民族主義(強調本土意識);一個已經佔了執政優勢的政權,卻持續任由民族主義高漲,對國家的國民而言絕非好事;而去中化則是我堅決反對,這輩子也絕對不會認同的事情。中華民國在臺灣那麼多年,理想上各族群的融合應該要朝正向的發展,我的文化中有你,你的文化中有我;不幸的是國民黨剛開始治理臺灣時,犯了許多錯誤,例如白色恐怖,埋下了仇恨的種子-當時看似維護自身政權的必要作法,如今通通結成了讓自己政權搖搖欲墜,無法修補的惡果。而再看如今掌權的獨派,讓我想到一句老掉牙的歷史悖論-「歷史給我們的教訓就是人永遠無法從歷史中學到教訓」;美其名修補歷史傷痕的「轉型正義」,至今我還沒看到有哪個獨派願意從心理陰影中走出來,但是修理敵對政黨的作為倒是非常之明顯;去中化更是走回頭路,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應該是越豐富越好,怎麼會反其道而行?
「中國」一詞對我而言,其實並非國家的概念,而是文化、歷史上的集合-意即我覺得女媧補天夸父追日與我有關、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與我有關、金庸與我有關、金庸小說裡的武當峨嵋、大俠足跡遍行的大江南北與我有關、說出影史經典台詞的「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的李小龍與我有關-說到這,我想到我一直很好奇不知道持臺灣史觀的獨派會怎麼樣看由甄子丹主演的那系列極度賣弄國族主義的功夫片「葉問」?片中主角葉問被日本人、美國人欺負,在強調自己與「中國」無關的獨派眼中,難道這是一部外國人欺負外國人,然後那個叫葉問的外國人又以中國(外國)功夫詠春拳打退了外國人的故事?
「中國」對我就是個文化上的統稱,我甚至不在意「共產」兩個字,共產也不過就是各種思潮中的一種哲學流派;真正該反的是威權,而威權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發生。

關於政治的屁話我已經說得夠多了,回到兔嘲男孩這部片本身:故事以一個極度景仰希特勒思想的男孩,意外發現自己母親在房間夾層裡偷偷藏匿了一個猶太女孩為發展,在與其互動過程中逐漸意識到自己無端對另一個族群莫名的仇視和醜化的荒謬性,是一部以童趣角度來反諷極端主義的片子。值得一提的是,通常在這種描寫二戰的電影結尾,美軍的勝利也就意味著自由民主的勝利,象徵著最黑暗的時刻已經過去,黎明露出曙光,男男女女擁抱親吻,神力女超人面露滿足的微笑,大家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在這部片中,當如美軍坦克轟隆隆如救主般地駛入德國街道之時,他們手中的步槍也替那位救了主角、極不納粹的納粹軍官(不合格的公務員?)敲響了喪鐘,民主得勝,觀眾卻沒有得勝的喜悅,政權間的對抗,輸家永遠是人民。
電影結束,坐在我和我女友前的一個大男生(莫約是大學生的年紀)痛哭流涕,不能自己,即便與他一同觀影的兩個同伴開始嘻嘻哈哈地拿出手機,拍下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樣子,他也無法抑制自己的情緒。
我永遠也無法得知觸動他的點在哪,是否與我相同,這要經過對話與溝通才能進一步的了解。而我切確知道,國家意識誠然重要,但國家意志試圖扭曲你對人性的看法時,讓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時,它絕對不會比你個人的意志與情感重要。

最後節錄第一位拿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卻不被大陸官方承認的作家高行健的「一個人的聖經」作結,這段文字我高中時懵懵懂懂看過,如今這麼多年過去,讀來仍覺得是真知灼見,只是我現在知道那其實就是道家思想的白話文,文字如下:「如今,你沒有主義。一個沒有主義的人倒更像一個人。一條蟲或一根草是沒有主義的,你也是條性命,不再受任何主義的戲弄,寧可成為一個旁觀者,活在社會的邊緣,雖然難免還有觀點、看法和所謂傾向性,畢竟再也沒有甚麼主義,這便是此時的你同你觀審的他之間的差異。」

後記:
2020總統大選開票後,我認真自問了一個問題:「如果我有後代,我應該灌輸他怎麼樣的史觀;是順應潮流的臺灣史觀,或者是告訴他我認知的真實(中國史觀)?」
幾日後我同我女友瞎聊時我給了我自己答案,假若我兒女出生在中華民國,我依舊會告訴他們我認定的真實,但如果他們出生之時,本國憲政體制已正式更改為臺灣,我會選擇沉默,讓中國史隨著我這代的沉默而結束,因為我不願意看到下一代繼續為了這種虛幻的國族情結繼續爭論不休。
這是我愛這個國家的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i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