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未命名.png

自從上次在臉書發表了「再回首,是時代的眼淚」後,其實原訂的計畫是要接著在部落格寫「書餘」的單元,但現實中工作突如其來的加重,這個計畫又再次的擱淺。不知是我太敏感太愛放大自己的痛苦,或者我這生就是注定要倒八輩子的楣,總覺得我每次好不容易在心裡下定決心要做些甚麼,就會突然發生甚麼意想不到的事件讓你走一步退兩步,在起跑線就跌上一跤。如果有人有興趣,或許可以以這樣一個人為主角,寫成篇短篇黑色喜劇也不一定。

「書餘」說穿了就是我的讀書心得感想,對書本內容的反芻碎屑,以前我會把這樣的內容歸在我部落格的隨筆類,但以我現在糟糕的寫作的狀態,我已經無法再像從前一樣,有時間和心力,將我在生活中的其它感想與某一本書的主題融合組織再一起;書餘系列將會更貼近純粹的心得感想,在架構方面可能也會更不重視章法,簡言之,寫法會比「隨筆」更隨便。
「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是本科普的書,看到這句就可以發現我這多年來在創作方面是多麼得走投無路,已經跨出文學小說的範疇,希冀能在其他領域得到久違的靈感。先從
技術方面來談,這本書的翻譯非常流暢,甚至好過某些詰屈聱牙的翻譯經典文學小說,作者本身的文筆也很幽默,文中也沒有太多令人生畏的專業科學術語,連我這種笨蛋都可以親易理解。
書中先從工業玉米開場,因為玉米好種經濟價值又高,再者玉米用途很廣,食衣住行都有玉米成分的影子,人吃不完的話,還可以拿玉米去餵原本不是以玉米為食的美國牛,牛吃了以後會脹氣,所以還要另外餵牛吃抗生素;另外為了讓牛長得快一點,牛的飼料也添加了肉類,也就是餵牛吃牛肉。而農夫為了賺錢就拼命地種單一作物玉米,但這又導致了玉米價格的下降,於是農夫就為了維持生活,只好種更多的玉米,卻又陷入了種越多虧越大的惡性循環中。
書中也提到了肥料的問題,肥料的製造運輸都需要石油,而使用低廉的石油其實是耗損地球蘊含的太陽能源;看似成本較大也需要比較多心力投入的傳統耕種法(使用動物的排泄物作肥料、休耕、多種作物等方式)反而是直接源自太陽,上天給予循環不息的「白吃的午餐」。
還有有機騙局,法規規定曖昧不清(美國的),規定要宣稱有機,牲口必須要接觸草地的空間。於是商人便在牲口比較不會受傳染病影響的短短幾周,在室內飼欄的後方開一個小小通往戶外的小空間,讓牠短短待宰前的有生之年可以偶爾踏踏青,這樣商人就可以正當的在漫山牛群、藍天白雲的產品包裝打印上「有機」兩個大字,搞笑的是妳手上的牛肉商人還會幫牠取名「露西」、「傑克」,還有小故事證明牠們生前是活得多麼心靈平靜彷彿每天都在做瑜珈,你吃的是一頭快樂的牛。
書中另外還探討了素食主義的烏托邦,我也覺得十分有意思,不過詳細的內容我忘了,大抵是如果全部的人真的都吃素,將會產生另外一種意想不到的問題。
這本書總的來說,我覺得人文探討的議題還大過了科普的成分(或許這反而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我在看時腦中還不時閃過我多年前讀的道家哲學-「小國寡民」、「無為而治」等等的念頭,我覺得人最糟糕的一件事莫過於把自己看得太高,進而覺得自己是耶穌基督阿彌陀佛之流,可以渡化眾生改造大同社會,而把大家一同捲入瘋狂的漩渦;我始終認同高行健說的,一個人最多只能拯救他自己。妄想可以拯救他人,是狂妄的開端。沒有人可以全知全能,大家都在瞎子摸象,你解決了這個問題就導致或遺漏另一個問題。
現在我看到麥當勞的玉米濃湯都會會心一笑,我們花錢幫忙消化已生產過剩卻依然不停生產的美國廚餘;妙得是我看完這本書沒多久,好友便約我去看超級英雄生產工廠的漫威電影「羅根」,電影還可以,但裡面意外有兩句對白淺淺帶過工業玉米對當地農人的衝擊。
看完這本書後,我還吃美國牛嗎?如果牠盎司份量大又便宜,我還是點的。就像漫威的電影大多是爛片,我還是看的。因為我無意也無力改變這一切,這世界出了那麼多世代偉人,看看我們這一代生活可有過得比較美滿?每個街談巷議都充盈了改革之聲偉哉藍圖,但每個上來的改革者表現如何?這開放性問題我就不回答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i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