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56b39bgw1ekh086vtdlj21b721q4qp    

從頂尖對決、黑暗騎士後,諾蘭導的片應該已經成為品質保證的代名詞,每次都獲得商業上的成功與媒體的盛讚。但大家都知道媒體反映的都不會完整的真相。就我親身在戲院的觀察,其實<全面啟動>、<星際效應>這兩部片,並非所有進戲院的觀眾都能獲得滿足;而我也一樣,諾蘭在<黑暗騎士>之後,這兩部片並沒有帶給我真正的感動。

我想這<全面啟動>、<星際效應>兩部片的問題應該是即使諾蘭的導演精準、Hans Zimmer的配樂煽情,過度鋪張的情節撐不起實際上很簡單的劇情,使得劇情張力和電影背後想傳達旨意與感動被觀眾的不耐給淡化了;就如同好幾年前的經典電影<駭客任務>之後拖油瓶般的兩部曲,其中虛幻與真實莊周夢蝶的中國哲思辨證完全淪陷在母艦與蜘蛛互相開火、尼歐與電腦人超級塞亞人般的對決中粉碎殆盡。

簡單的比喻來說,諾蘭的這兩部片就像三句一成語,五句一用典,結構完美,立意良善,但通篇看完你什麼感動也不會有的國考作文。

我想說明的是,其實主題簡單是沒有錯的,也本應如此;一部電影的主題如果很分散,政治也想講一點,愛情也想講一點,那絕對不會是部很好的電影。事實上,在寫電影劇本時,一開始的主旨,也就是整部電影的大綱絕對不能超過三行。那麼在<全面啟動>、<星際效應>兩部片長落落長的片子的背後,諾蘭想表達的是什麼呢?<全面啟動>講的是人在夢境中(回憶中)試圖修補現實中曾經失落的環節與情感-如主角對妻子的亡故、兒女的思念,和被入侵夢境目標(我忘記電影中這個角色叫什麼名字了)滿心遺憾的父子關係全都放到個虛實交織的夢境裡去解決;至於最後主角是否從這舊夢中掙脫回到現實而得到救贖,或繼續自溺於層層夢境地獄裡,則是電影結尾拋給觀眾的開放式結局。

而<星際效應>想表達的東西就更簡單了,只是表現了一個父親對兒女的愛與思念。

其實這些主題是很強烈的,但諾蘭在<全面啟動>裡犯的錯誤是,不知他是怕觀眾看不懂或是怎麼的,以至於劇中的角色與劇情鋪陳上都不斷地再三向觀影者解釋其夢境的規則與邏輯。至於<星際效應>,我的想法是,如果背後的主旨只是父親對兒女的愛,那在劇情上大可選擇其他的方式來表達,預算可以花得更少,何必把父親千里迢迢的丟在外太空去面對巨浪,並置入一長串似是而非並非每個人都感興趣的科普理論?簡直吃力不討好。

關於諾蘭想表達的東西,我想分享個個人經歷。之前,我有一位同事不幸因病過世,那是我過了童稚時期第一次週遭有人真的從我生命中消逝;前幾天前他可能跟你說話的情景還歷歷在目,不想過幾天後這個人就不見了。他臨終時我曾去醫院看過他;我得坦白說,我平常和他私交並不深,但下那種氣氛還是讓多愁善感的我為之鼻酸。不過也有些擾人的想法在我腦海中出現,例如在那大家為之一哭的場面中,我忍不住想到,如果今天他沒有躺在那病床上,那平常大家可能還會為了工作上芝麻綠豆的小事互相推諉責難,可是他如今躺在那兒,彷彿我們這群人掉幾滴淚、講些懷念的話,就當作是握手言和,一哭泯恩仇,大家不需要再計較,從此得到救贖。我想,不是親人或真正的朋友的哭泣與悲傷在那個場合都是很煽情的,就像在<星際效應>裡馬修麥康納哭得悉哩嘩啦,害我也不小心噴了幾滴淚,可是那整部片並沒有特別讓我感動一樣。

雖然那位同事已不在世了,他的line,他的臉書仍存留在我的帳號裡;有一天,我好奇地點進了他的臉書,愕然發現他的臉書竟還有更新及打卡-他的親友到了某一處遊玩,打了他的卡,他仍存在於某些人的心中,並沒有真正消逝。我想那就是某方面的永生;縱使有一日我們的身軀化為灰燼,我們的愛、夢想、嗔痴、悔恨、形影卻仍以另一種方式存續;仍能讓某些人對我們朝思暮想、魂縈夢牽、夢裡尋他千百度;這種東西能橫跨時空地域,超越光束,閃耀如星辰,謂之人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i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