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巧,前陣子才跟大家聊過符傲思的後設經典「法國中尉的女人」這本小說,上禮拜日,我因為某些原因,心情感到莫名沮喪,決定去看個電影,結果我挑上了「贖罪」。其實,這是沒得選的選擇,沒什麼片可看;而當初「贖罪」的預告片又不怎麼吸引人,怎麼看都很像「冷山」之類了無新意的「我會等你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的芭樂戰爭愛情片,男主角也沒有裘德洛帥;加上有人說這部電影非常的無聊,而在心情低落之下,我覺得我的耐心會在非常無聊而且又是芭樂戰爭愛情片的折磨中消耗殆淨。
然而「贖罪」讓我驚豔,它竟然是部後設電影,雖然它的確是部步調緩慢的悶片,也不能帶給觀眾狗血式噴淚的快感,但那跟電影敘事節奏有關,不是那種讓人看不下去的悶法。
後設的符號其實無所不在,甚至可能不知道什麼叫後設技巧的人,都已經不知不覺中使用了後設的語言。文學有後設,音樂也有;周杰倫的歌就有後設的成份,搖滾與古典的結合、把自己舊歌的某一段旋律穿插到新歌中(文體的模仿、組合、拼貼與挪用)等等。
至於電影,就不得不提我非常欣賞的一位好萊塢編劇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他編過「變腦」(這部絕對是經典)、「神經殺手」、令我心醉的「王牌冤家」、「蘭花賊」等片,幾乎都帶有後設的色彩,當中「蘭花賊」是最明顯的一例。
我個人認為查理為「蘭花賊」這本書寫改編劇本的時候,八成認為這本書乏善可成,或原著已經太過完美,改成電影簡直是脫褲子放屁,編劇沒有什麼發揮的空間(因為我沒看過原著,所以不敢妄下斷語到底是哪種可能)。於是查理想出了一招作弊的方式,既然不知道怎麼改編,乾脆就將改編劇本編劇的心酸苦處寫出來好了。於是我們看到改編自小說「蘭花賊」的「蘭花賊」電影,講的是一個神經質編劇受命改編「蘭花賊」小說,卻遇上了創作瓶頸,焦頭爛額,大發牢騷-這跟小說內容根本扯不上半點邊,我不知道「蘭花賊」原著作者為什麼會同意查理這樣惡搞他的小說。
還有,讓有識之士搖頭的「驚聲尖笑」系列,其實也算在後設的一環,這種電影也在玩文體形式的模仿組合拼貼與挪用,只不過電影本身缺乏靈魂,玩得太過低級。
綜觀以上,後設大抵給人一種輕浮焦躁的感覺,但後設其實也可以玩得十分深沉冷靜。「贖罪」便是如此,如果只想看戰爭場面的,我在此坦白講,別進戲院浪費錢,那是一場沒有敵人的戰爭,一顆子彈都沒發出;而那段男主角在戰場上的經歷是最讓我感到沉悶的段落。不過還好這裡面有一段影評都很愛提的「一鏡到底經典戲」-時間非常的長,長到連我這種無意要當影評的人都注意到了。這算是提供了另一種技巧層面的觀賞角度(因為這個橋段的劇情實在太悶了),讀廣電的都知道其實「一鏡到底」並不是那麼容易,失誤就毀了,要不向剪接投降,要不就重拍(劇組人員會幹死造成失誤的人)。而「贖罪」中那場一鏡到底的運鏡真的運得非常非常的漂亮,但那仍是技巧大過了情感,無法挽救那段劇情的枯燥;我可以體諒那段劇情存在的必要,但應該可以有更好的處理方式。
「贖罪」這部電影的主軸是「懺悔的行為」,而電影裡的人物採用的方式是寫作,當中愛情或戰爭只是劇情推進的手段與陪襯,而電影的最後幾分鐘更是精華,道盡了寫作者(或懺悔者)對寫作或悔過這個行為的懇切看法(這才是這整部電影讓我感動或有意思的地方,而不是戰爭下的愛情故事)。
有人寫作只是單純為了錢,有人寫作是因為這讓他覺得高人一等,有人寫作是因為想娛樂大眾;而我想寫作的理由很自私,也就是我之前曾提過的,我想利用寫作這個行為來抵抗命運下的受挫,我可以藉此彌補現實中我曾錯失的、我所做錯的、我無緣目睹的東西,其實類似於告解,只是我的神父是我自己筆下的故事,我負責的是我的故事,而不是現實生活中的行為。
這也是為什麼比較有良心或自覺的作家,對寫作這件事情會一而再,再而三的進行自我批判;如果寫作等同於懺悔(或以寫作為懺悔的手段),正如影片中懺悔者的自白所講的:「看不出這個行為(寫作或自白)能產生什麼實質意義。」
實際上就算抽掉寫作,單純來看懺悔這件事,就會發現連懺悔本身的出發點都是自私的。殺人犯懺悔是希望取得受害家屬的原諒,小孩懺悔是因為希望父母不要懲罰他,信徒向神父告解是因為害怕死後下地獄或渴望上天堂,我寫作是想降低自己對現實無力或無所作為的罪惡感-有哪一樣的出發點不是為了自己?然而傷害已經造成,悲劇已然發生,逝者不會復活,天堂的門已上鎖,受害者與懺悔者皆在地獄裡掙扎。懺悔者就算得到了口頭的原諒,然而他就真的能當作什麼事也沒發生?至於對被害者而言,也許可以選擇原諒,但他們永遠也不會對任何的懺悔(理由、解釋、答案)感到滿意,即使那是所謂的「真相」,他們還是不會願意去相信的。
舉一個不是很精準的實例來解釋(說不精確是因為我不認為女方有對不起我),當我苦戀不成的女生告訴我她交了男朋友,我也曾絕望的問過「為什麼選了他,而不是我?」,她到最後並沒有給我任何答案;可是我後來理解,即使那時她給了我一個明確的答案(你很娘、你不夠帥、你沒前途之類的),而那個答案是她的「真心話」,我可能永遠還是會對這個「真相」感到疑惑及不滿。更別說是人命關天的事件了,受害家屬鐵定不能接受「不小心的」、「為了幾百塊殺人」這樣的解釋。
至於我為什麼會說「贖罪」這部電影是後設電影呢?就等有興趣的人進戲院一探究竟吧!明白了這是部後設電影,你就會發現電影早從一開始就用了許多小細節暗示過觀眾了,包括這部電影的配樂、上字幕的方式、不停的倒轉(後設作家口中的竄改回憶,重建「真實」)、刻意明顯留給觀眾的線索(異常光亮遺落在地毯的飾品、書房裡那盞亮到不行的檯燈);熟悉後設文學理論的人,應該能在這部電影看到更多有意思的地方。




鬼周譯注評:贖罪的另一張海報,男主角的背景,便是我所說的「一鏡到底經典戲」的場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i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 人氣()